話 不 可 亂 說


「不准亂說話 !」 小時候媽媽常給我的教訓,至今依然受用。不少家長都會教導子女慎言,說話要真確,說笑也要分輕重。但在互聯網上又如何 ?

近期看到一宗因網上言論而被判刑的例子,事主於網上討論區作出激烈及具恐嚇性的言論,結果被控有違公德而被定罪。過往亦曾發生不少因為網上言論「過激」而遭檢控的案例:如06年的「網上快閃黨」、有青年公開徵求自製炸彈方法及聲稱襲擊「美國領使館」、07年有青年於網上自稱三合會會員、08年有青年在網上組織索K團、謠傳東亞銀行倒閉等,顯示了即使單是發表網上言論,亦需負上法律責任。

這重複發生的現象突顯了三大問題。首先是青少年對法例的認知不足,學校缺乏法律知識的教育,尤其是與互聯網相關的法例,令青少年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誤墮法網。青少年花在網上的時間愈多,觸犯法律的機會便愈大。因此,加強相關的法例教育是必要的,亦是培育資訊素養首要的一步。

不少青少年都抱有僥倖的心態,認為網民眾多,總不會抓到自己;或以為使用了網名,別人便無法追查。事實上,網上的身份比現實生活中更易追尋。一般用戶在使用電腦及互聯網的過程當中,均會留下很多痕跡,例如:IP 地址、上網連線、網頁瀏覽、電郵、電腦登入及使用、文件存取或刪除、硬件使用等記錄,用戶一般不會留意,而且當中部份記錄更難以刪除,這都成為了有力的證據。

青少年享有使用互聯網及自由發言權利的同時,亦應負起維護網絡健康的義務,既不參與發放謾罵、恐嚇或惡意中傷的言論;看見此類言論時,應加以提醒,並於情況嚴重時,作出舉報。家庭教育方面,家長亦須提醒子女於互聯網上謹言慎行,攜手建立清新的網絡文化。

網上世界看似虛擬,但所造成的傷害卻是真實的,切記三思而後行。